2022-09-22 16:41:01
朱镕基总理任期一共只有五年,从1998年到2003年。但是,这是中国风云变幻,改变巨大的五年。
1998年,东南亚爆发严重金融危机、全国发生特大洪灾、索罗斯狙击香港、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。此时正是多事之秋,朱镕基总理就在这样的局面下临危上任。
1999年,澳门回归祖国。2000年,世纪之交,谣言四起。2001年,中国申奥成功,也在这一年加入了WTO。2002年,“十六大”成功召开,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,三大工程全面实施。2003年,SARS病毒在中国爆发。
回顾这五年的历史,可以称得上是十分激荡。但是,在朱镕基总理的领导下,中国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。也是在这五年,中国不断进步,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如今,朱镕基总理已经退休十八年,但他的功绩依旧熠熠生辉。
朱镕基总理对待工作兢兢业业,从未有半分懈怠。退休前,他曾经说过:“我在岗位上的时候,我不敢说是全国最忙的人,至少也是最忙人中间的一个。”从这句话里,我们足以窥见朱镕基总理忙碌工作生涯的一角。
但是,退休后的总理却有一个原则,那就是“不谈工作”。他深居简出,异常低调,大部分时间都闭门谢客在家读书,不再于公共场合露面。朱镕基总理曾明确表示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,他甚至还曾以“一介草民”自称。
原则分明,公私有序
应该说,朱镕基总理从来都是一个原则分明的人。曾经,他在任时给自己立下过一道严格的警戒线“不提词、不受礼、不吃请、不剪彩、不批条子。”
其实,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,很多小领导经常做这样子的事,但是朱镕基总理对自己要求很严格,不允许有一点行为超过边界。他也有过“破例”的时候,朱镕基总理六十大寿时,为自己题字“清正廉明”,以此来告诫自己,也表示无愧于人民。除此之外,再无破例。
他的堂兄朱经治曾经想要一幅朱镕基的字用来收藏,结果,被朱镕基一口拒绝。朱镕基是遗腹子,在他还未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,九岁时母亲也去世了。可以说,他是被几个伯父养大的,跟堂哥们十分亲近,但是,他仍没有答应朱经治的请求。
朱经治也没有生气,他知道堂弟的品性,要想让朱镕基打破自己的原则,无疑是比登天还难。
2003年初,朱经治老人因重症胰腺炎而住院。朱经治的大女儿写信告诉朱镕基,父亲一直心心念念着朱镕基的字。9月9日,朱经治老人九十大寿的时候,终于收到了朱镕基题的一幅字联。此时,朱镕基总理已经退休了。
他给堂哥提的字联,上书“诚信传家经风雨,廉洁从公治新人”。
朱经治很高兴,觉得这不仅是对自己一生为公的肯定,也是对朱家家风的一种鼓励。
朱镕基和朱经治曾经有过一个约定,凡是想要求朱镕基办事,到朱经治这里来找门路的,朱经治都要替他拦下来。这个约定,他们一遵守就是几十年。
并且,朱镕基担任上海市长的时候,当着朱经治夫妇的面,对担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侄子朱匡宇说:“匡宇,我在上海一天,你就不要想升官。”
朱镕基也果然说到做到,他在上海的四年里,朱匡宇的职位一直没有变过,甚至朱匡宇的下属,后来职位都超过了他。
朱匡宇也从没有求过朱镕基办事,很多人都不知道朱匡宇是朱镕基的侄子。有时,为了一些工作上的事,两人还争吵得脸红脖子粗。朱经治说:“叔侄俩一个脾气。“
一次,朱家的小辈想要修一修祖坟,问朱镕基是否需要也需要修一修母亲的坟墓。没想到,朱镕基写信回复道:“接到来信,关于为我母亲修坟之事决不可为,传扬出去影响更坏。顾念之情,心领不尽。“朱镕基就是这样的严于律己。
后来,他的老同学代表中华诗词协会,邀请朱镕基担任名誉会长时,他也一口回绝。
对他来说,原则是最要紧的,不可以出格。在其位,谋其事。但是,当他离开了总理的岗位,总理的责任也就不再属于他了。当然,朱镕基总理心中依旧怀着人民群众,怀着家国大事。但是,却不是以参与政治的形式表现出来。而是身为普通人的一员,时刻关心着国家。
淡泊名利,心怀大爱
朱镕基总理毕业于清华大学,上学时,他的国文课成绩很突出。第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的时候,他没用秘书给准备的演讲稿,而是即兴发挥,慷慨激昂的发表了一万多字的演讲,他的文学素养有目共睹。
朱镕基总理并不是没有出书的能力,但是,他给自己规定“不写传记,也不许别人写“,如果有人要写关于他的书,他还会特意写信劝告别人。
曾经,朱镕基的堂哥朱天池擅作主张,给朱镕基写了一本《朱镕基传》,兴高采烈的拿着这本书来北京找他。但是,朱镕基听了后却并不买账,当时正是非典时期,他连家门都没让堂哥进。堂哥十分生气,拂袖回了长沙。最终,这本书也没有出版。
后来,朱经治来北京看望退休的朱镕基,问堂哥给他写了书,他为什么不看。朱镕基直言:“我不要看,他们发言讲话,是想显同我和他们的关系。“
淡泊名利,这句话用在朱镕基身上正合适。许多领导都喜欢退休后写本自传,来彰显自己的功绩。朱镕基从来不会做这样的事,并且,他也不看别人的传记。他认为,一个人的功绩与否,跟是否出自传没有关系,在于本身做人的德行。他不立传,只立身。
但是后来,朱镕基还是出版了两本书。一本《朱镕基答记者问》,一本《朱镕基讲话实录》,两本书都并非他主编,连序言朱镕基也没有写一个字。他像是在自己身上立了一块隐形的无字碑,是好是坏,自己绝不鼓吹一个字,端看后人的评价。
这两本书为朱镕基带来了数千万元的版费,但是,朱镕基没有没有动其中一块钱,他将版费都捐给了实业助学基金会。
从2012年至今,这个基金会一直靠着朱镕基的版费运转,保障乡村地区的孩子能吃鸡蛋、喝牛奶,保障乡村教师的工资能够养家糊口。河北保定博野县,有两所小学的五百多个孩子,每天都能领到实业助学基金会所发放的爱心午餐。
朱镕基的家乡在湖南长沙,但他已经多年没有回去过了。有时,在官场上碰到来自家乡的官员,他还会特意叮嘱他们要“清正廉洁“,不要给家乡抹黑。
他退休后,众人都以为,朱镕基会回家乡养老。在老家那里,还有人特意给他修建了几所漂亮的招待所。谁知,朱镕基不仅没有回去,反而还告诫家乡的官员,不要把他和当地的旅游联系在一起。
退休之前,国家大事就是他的头等大事。退休之后,他也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,但却不再插手其中。
热爱生活,平易近人
退休后的朱镕基总理,一改平时的严肃作风,反而十分的平易近人。褪掉总理的名号,他和街边普通的老大爷一样和蔼可亲,也一样喜欢京剧、书法。
和大部分普老年人一样,朱镕基总理注重养生,虽然是湖南人,但饮食十分清淡。并且退休后,他有更多的时间经营自己的爱好,书法就是他的爱好之一。闲暇时,朱镕基总理喜欢提笔写两张字。他认为,这样能够平心静气。但是,他最喜欢的还是京剧。
少年时期,朱镕基总理就和夫人一起看过清华京剧社的戏,并且非常喜欢。这个爱好一直延续到晚年,随着岁月的流逝,他越发能感受到京剧的魅力。经常的,夫人开口清唱,朱镕基总理就拉起二胡,在一旁伴奏。两人闲适的晚年生活,让旁人好不羡慕。
他这样描述自己的退休生活:“我的退休生活也很丰富,我最喜爱的是中国的京剧,我现在不单是唱戏,而且还拉京胡,经过勤学苦练、名师指教,我现在拉胡琴的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倍。“
这句话里的“名师“指的就是张再峰。2003年11月,朱镕基总理为了京剧特意去了一趟湖南。在湖南京剧团琴师张再峰眼里,朱镕基总理就像“票友”一样亲切。两人同台切磋京剧,一唱一和,配合默契。朱镕基总理和张再峰以京剧会友,宛如多年的老朋友。
张再峰是这样形容朱镕基总理的:“他喜欢唱老生,唱的有板有眼,专业的令我吃惊。”后来在长沙,朱镕基总理又专门邀请张再峰上门。两人一起讨论京剧,古今的戏曲信手拈来,好不痛快。
朱镕基总理自称“一介草民”,他也真的把自己活成了“一介草民”。对于朱镕基总理来说,为国家大事忙碌了一生。退休后的时光,他更多的是给了自己,给了自己所钟爱的人和事。
退休后,朱镕基总理也经常去参加同学们的聚会。清华机电系毕业55周年同学聚会的时候,朱镕基更是携全家参加。他的老同学,《中华诗词》杂志的副主编欧阳鹤说,像朱镕基这样携全家来参加的只是极少数,足以见得他对同学们的重视。
聚会上,他也秉持着不谈政治的原则,和老同学们一起回忆那些青葱岁月,少年时光。时隔多年,他们还是那样亲密无间,老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他为“镕基”。他自己也没有什么架子,和同学们一起把酒言欢。
欧阳鹤
不仅对同学们没有什么架子,哪怕对一个陌生人,朱镕基总理也是一样的态度。2006年4月,朱镕基总理携夫人参观林则徐纪念馆。中途,被人发现了身份。人们都努力凑上前来,希望能够亲近这位可敬的总理。
他没有感到不耐,反而一一和人们挥手致意。要离开的时候,一个老太太好不容易挤到车边,半边身子已经探进车内的朱镕基重新转过身来,微笑着握住了她的手。
朱镕基总理之所以能如此受人爱戴,与他一直以来的作风不无关系。他从来都是两袖清风,真正做到了“清正廉洁”这四个字。
他曾说过:“我将勇往直前,义无反顾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我现在还是这样,只要活着,还有一口气,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并且,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去证明了这句话。
2020年的10月23日,92岁的朱镕基总理身着红衣,在医院庆生。尽管此时正生着病,但他看起来仍是精神矍铄。官场沉浮一生,朱镕基总理以他的冷静果断、铁血手腕,为人民做了数不清的贡献。
做清官,办实事,他是我们永远的好总理。
参考资料:
中国新闻网《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》
感谢阅读,点个关注再走呗~